

如何幫助孩子們寫好周記
作者:蔣碧瓊 時間:2018-06-20 瀏覽量:9677自從擔任孩子們的語文老師以來,一直都在思考如何提升孩子的作文水平。為了達成這一目的,我試行過很多種辦法,如,
1.每周定時定量閱讀名著(操作簡單,厚積薄發)
2.硬性規定做讀書筆記(培養閱讀筆記習慣)
3.課堂作文并展示優秀范文,集中點評(調動學生積極性)
4.每周堅持朗讀訓練,群里打卡朗讀(培養語感和表達)
5.每周雷打不動地寫周記(記錄點滴生活)
個人覺得,既要幫助學生學會表達,學會觀察和記錄生活中的美好點滴,又能與孩子們進行更深入的交流和對話,周記算得上是最佳的方式。第一個學期忙著適應學校生活,完成教學任務。讓孩子們寫周記,是我第二個學期才開始去實行的教學方式,但真心感覺收獲非常大。不僅對于學生,對我也是如此,“教學相長”,古人誠不我欺也。
經過了一個學期的實踐,孩子們的周記也從最初的流水賬慢慢有了起色,對于周記的寫法漸漸有了自己的認知和理解,雖然還有不少同學存在完成任務的情況,但大部分同學都非常期待老師批改周記,并且都愿意花心思去用心寫好了。當然,孩子們的或好或壞的周記也讓我得到了不少的指導經驗,今天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寫好周記,我覺得最重要的有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觀察生活,從日常生活中積累素材,轉化為文字。除非是有天馬行空的思維,可以讓我們毫無顧忌地在作文本上盡情撒野,否則大部分的文字都是源于生活?!盀橛性搭^活水來”,這就要求我們去認真觀察生活,并且在觀察當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價值判斷。西方有一句話說“存在即合理”,其實在周記的世界里,我們就是要把“一切存在的”用自己的認知來“合理化”,當你的思維自成體系時,一切自然會有美的呈現。譬如這一學期,我們班參加了不少學?;顒?,如墻報制作、美食節等,當孩子們把這些生活點滴當做自己的作文素材,故事就顯得格外真實,又因為是自己親身經歷,所以也就容易寫的生動有情感了。
蘇穎倩《辦墻報的樂趣》

吳惠蓮《團結就是力量》
陳澤凱《美食節》
第二,融入真情實感。
王小波在他的雜文《沉默的大多數》里曾寫道:“可以在話語的世界里分出兩極:一極是圣賢的話語,這些話是自愿的捐獻。另一極是沉默者的話語,這些話是強征來的稅金。在這兩極之間的話,全都是曖昧難明,既是捐獻,又是稅金,在那些說話的人心里都有一個稅吏。中國的讀書人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就是交納稅金,做一個好的納稅人——這是難聽的說法,好聽的說法就是以天下為己任”。這是我非常認同的,對于初中時代的孩子們來說,他們在作文方面習慣了“沉默”,其實他們已經模糊認識到自己有想說的話,但出于種種原因(或者感知偏弱沒有能力完整地表達出來,或者是不喜歡那一套圣賢的話語,或者是對于言不由衷的話感到厭惡……),所以才導致了他們的大腦與手之間形成了一道巨大的鴻溝,很難跨越。
最應該做的是要尊重自己的真情實感,并且學會真實記錄下來。很多時候,那些天馬行空般的“靈感”就像美麗的曇花一樣,一瞬即逝,我們需要就是及時記錄下來。需謹記:“情感是文字的靈魂”!只有你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實感,你才可能觸動自己的心靈,最終讀者才有可能在你的文字里產生共鳴。
吳惠蓮《成功》
時夢雪《周記》
唐亦瑞《行路難,我選擇當傻子》
第三,發散思維,多角度思考。
相信很多人(尤其是有一定閱歷的人)都喜歡這樣一句話,“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生活太近,近到吃喝拉撒已經占了大部分,顯微鏡一般呈現我們瑣碎的真實,眼前的茍且;而美的情愫如同春風一般,飄然遠方。多么美的悵惘……
我們強調記錄真實的生活,強調真情實感,因為這實在是一種非常近便的方法,孩子們信手拈來,并不覺得為難。但這并不是周記的全部,也不是我們進行周記訓練的最終目的。我們最希望的是孩子們能在周記的訓練中發散思維,多角度思考,讓自己的思考在文字里變得立體,多維度。
當我們都在忙著準備墻報的時候,思考讓她領會到勤奮的重要性;
當我們被一場連綿的夏雨阻撓心煩意亂的時候,思考讓她領會到“鞋濕了,曬干再出發”的人生哲理;
當我們還在纏綿床榻不肯起來的時候,思考讓她從清晨里領會到的是“方向,不懈,堅定不移”;
……
思考讓人感到快樂,思考讓人變得睿智,思考,讓人生更加充實!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讓孩子們的筆變得更加靈動,不僅僅能成為生活真實的記錄,更能繪出更美的圖畫! 周記只是一個小小的舞臺,但在培養孩子們的語文素養方面不可或缺,所以我們更需要堅持到底,正如我給孩子們的評語那樣,讓我們的靈魂變得美好,然后,美的靈魂,終有一日會與美的風景不期而遇!這是我最真誠的期待,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鄔卓穎《勤奮》
陳蒨《一場大水引發的思考》
趙念祈《清晨》
貝冠霖《四季的風》
曹英杰《與書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