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引導比處罰更有效
作者:蔣碧瓊 時間:2018-06-04 瀏覽量:8341上一周我們班上數學課,數學老師布置了一道數學題,比較難,很多人都不會,有一個男同學A比較聰明,自己做出來了。于是他就隨意說了一句:這道題不會做的,那都是傻逼。(傻逼,是我們的班級禁語,不允許在班上對同學說的),很不湊巧,有另外一個小組幾乎每個人都沒有做出來,結果那個小組的男同學B就對號入座,很是氣憤??焐贤碜粤暤臅r候,男同學B和其他兩三個組員就跑到講臺上來跟我說,蔣老師,今天A同學罵我們是傻逼,我就問他為什么,他把事情的原委告訴了我,然后又開玩笑地說了一句:嗯,罵一個“傻逼”要背5篇范文,我們小組一共有6個人沒有寫出來,就相當于罵了我們6個人,五六三十,那A就要背30篇范文。當時在場的還有其他不少同學,他們都笑了,因為他們都當這是一個玩笑。但身在其中的A同學卻急的哭了出來,一邊從桌子上站起來,急速地朝我走過來,一邊哭著跟我說,是,我不該罵你們,老師你給我30篇范文,讓我去背吧,雖然他提出了這樣的請求,但我知道,此時此刻的他是非常委屈的,并不認為自己哪里錯了,只是覺得自己很委屈,準備著接受一次極其不公平的懲罰。
面對一個自尊心極強,但又非常敏感、容易哭鼻子的十三歲男孩兒,我該怎么辦?怎樣把道理講明白,又不傷害他的自尊心?怎么做才能讓他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又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些都是我當下必須思考清楚并急需解決的問題(雖然給我的時間并不多),因為班上的同學包括已經哭起來的他,都在默默地等我要一個結果。
于是,我清了清嗓子,把兩位同學都請到了外面,此時已經進入晚自習時間,同學們已經進到教室開始學習了,我不能因為處理兩個孩子的情緒問題而耽誤其他人的自習。
我開始嘗試跟兩個孩子溝通——
我首先問了B同學,“你剛剛那個關于如何懲罰A同學的話是當真的,還是開玩笑的呢?”
B同學說道:“但是他罵了我們傻逼,本來就不對?!?/span>
怎么說呢,孩子總是孩子,對于趨利避害總是有一種天然的本能。所以這里B 避而不談他做的不對的地方,只找出對方的錯誤,然后進行投訴。其實,B同學以前也是一個愛鉆牛角尖的男孩兒,尤其喜歡找老師說的不到位的地方,然后冷不防就把你給頂回去了,讓老師下不來臺,他會特別有一種成就感。喜歡接話的他,性格也有尖銳的一面,但他本質很善良。于是我又換了一種策略,嘗試把他的心里話說出來,在溝通出現障礙的時候,明確對方的想法是我們第一步要做的,在沒有明確對方想法之前就進行評價,很有可能導致誤解。于是我說道:“B同學,其實今天上午A同學罵了你們,你感覺很氣憤,對嗎?”
B同學肯定地點了點頭。
我繼續深入:“所以當下午你來告訴我的時候,你是希望老師能懲罰他一下。具體怎么懲罰你并不知情,但你也有自己的想法,于是就開了一個玩笑:干脆就背30篇范文吧,這其實是你無意間說的笑話吧,因為你很清楚,這個懲罰不太現實,頂多是一句玩笑話而已,對嗎?”
B同學再一次點點頭。而A同學在旁邊,哭得更加傷心了。
我接著說:“而且我相信,你說這句話,肯定不是為了真的要他背30篇范文,只是想表明,他這樣做是不對的,是嗎?”
這時候,B同學的表情開始有了松動,仿佛明白了什么。
我接著使勁兒,“可是你知道嗎,也許一開始是他不對,他不該罵你,但其實他也很可能是一句玩笑話,而現在因為你的一句玩笑話,A同學卻傷心地哭了。男兒有淚不輕彈,可是他都忍不住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哭起來,這說明你的玩笑無意間傷害了他,這是你的本意嗎?”
B同學搖了搖頭,我看了看A的表情,感覺他還是沉浸在自己的傷心里,于是我就對B說道:“如果你是玩笑,給別人造成了傷害,我們能不能通過道歉把這個誤會解決呢?”
這時,B同學轉過了頭,對著A同學說道:“對不起”。這番話,我主要是引導B同學,為什么先對B溝通呢,因為在這個事件中,A感覺到的傷害比B要大,所以他更容易被自己的情緒拽著走,我需要給他一個情緒緩沖期,并且通過對方的首先認錯來帶動A的理解。而B相對來說情緒波動較少,在沒有情緒的影響下,人更容易理解并看清事實。
接著我大方地表揚了B,肯定了他的道歉,“你能給A道歉,非常好!對于自己無意造成的傷害,要大方地認錯,沒有關系,認錯了還是好朋友。比起之前,你真的進步非常大,老師很欣賞!不過下一次我們可要注意了,不是每個人都能開玩笑。所以我們在開玩笑之前,要先確認對方的感受,再決定是否要開這個玩笑,可以嗎?”
B同學再一次點了點頭,“可以?!彼谋砬槿粲兴?,很明顯已經理解了我的說法。于是,我就讓他先回去做題了。
只剩下A同學還在教室走廊里抽噎,他的自尊心讓他左右為難,可是我又不能過于直白地否定他。于是,我說道:“親愛的,你知道嗎?不管怎么樣,任何一個同學都沒有權利去對你進行肆意的處罰,除非這是老師要求的,你知道嗎?”
A同學繼續沉浸在自己的悲傷里,不知道他是否把我的話聽了進去,這時候我繼續溝通道:“今天這件事情,我相信一開始你也不過覺得這是一句玩笑話對嗎?”
他輕輕地點了點頭。
“我們有時候總會不經大腦思考就說出了一些話,而那些話卻會在無意間傷害到別人,就像剛剛他說的那句話,他剛剛也承認了不過是一句玩笑話,但你就感覺到了傷害。所以你看,玩笑是不能亂開的。歸根到底,這件事情的起因,其實是我們自己先開了一個玩笑,對嗎?”
他幾不可見地“嗯”了一聲,這說明我們都認同了事情的起因,我們的溝通已經處在同一個頻道,這是保證有效溝通的前提。于是我趁熱打鐵,繼續說道:“所以,我們真應該慎重地對待玩笑,要看對方是否接受這個玩笑,如果不能,那咱們就不能輕易去開玩笑了,知道嗎?”
這時候他已經漸漸明白過來了,但還是沒有那么快從悲傷的情緒里走出來。于是我走上前去,輕柔地問道:“A,是不是最近遇到了什么難題,心理壓力比較大,所以才很容易有情緒???”
他再一次忍不住哭起來:“最近英語老師總是讓我去辦公室背書,我感覺壓力很大……”
好吧,原來還有其他的問題堆積到一起,孩子的抗壓能力不夠強,因為追求輕松自由而感覺到壓力大,所以才出現如此明顯的情緒化。你看,這就是事實,影響孩子情緒的原因是很多的,作為老師,我們一定要學會平和地處理,并且在必要的時候蹲下來,平等交流,細心聆聽,這樣才有可能得到更多有用的訊息。
于是,我再一次問:“說說看,看看班主任能不能幫你解決?”
他接著說道:“我背的比較慢,所以老師要罰我,可是我時間老是不夠用……”
關于他提出了一個新的問題,不管是否是真的,我們都需要進行積極地回應。讓他感覺到我們對他情緒的認同,如果我們不回應,那他也可能繼續不回應我們的溝通。
于是我輕輕地說道:“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到時候去找咱們英語老師聊聊,看能不能幫你把英語的難關通過”,我繼續說道:“還有,我們仍然要把今天的問題解決。罵人終歸是咱們自己的不對,畢竟罵人會傷害到同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咱以后就不要用這樣的禁語說別人了,可以嗎?”
小男孩兒慎重地點了點頭,我相信他已經明白并理解了,于是我輕輕地摸了摸他的頭,安慰道:“好好加油!老師相信你,只要你肯努力,你一定可以做到更好,遇到困難就來找我溝通!”然后就讓他回去了。
其實,十三歲的孩子們大部分時候還活在自由輕松的世界里,而且心思敏感,我們在課堂上,在生活中,常常強調“換位思考”,他們也許明白是怎么回事,但臨到實際情況,卻往往望到九霄云外了。他們更多的是習慣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去思考問題,這是很多初一孩子所具備的特征,我們必須要認清這個事實。才能因勢利導。每一次遇到累死的沖突和矛盾,恰恰是我們最好的教育契機。
愛是一種藝術,教育更是愛的藝術。有時候,我們也許可以通過處罰來解決問題,簡單粗暴,但對于孩子的正面影響到底有多少呢,他們是否能夠完全理解并且認同,我們心里到底是沒有底的。但是當我們靜下來,用循循善誘的方式去確認孩子的情緒,抽絲剝繭地分析并解決問題時,就會發現,一切將會變得更好!
因為我總覺得,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
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引導比處罰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