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辭典,愛生活
作者:蔣碧瓊 時間:2018-05-07 瀏覽量:9142近來發展的一個新愛好,就是翻閱辭典,每日殷勤瀏覽,時有記錄一二,倒也頗有收獲。古人云:“花不可以無蝶,樹木不可以無藤蘿,……人不可以無癖”,對我來說,一切與語言文字有關的事情都讓我覺得歡喜。而我從辭典里發展出來的快樂卻是很多的。
如果說求知是人的一種本能,那么辭典滿足了人類社會最基本的一種渴求,作為交流、學習的一種重要工具,也就是我們最基礎的詞匯,都可以從這里找到。辭典最容易滿足的,也許是人對知識的欲望,而這種知識性不僅是服務于當下生活,其中也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意蘊,讀來實在可喜。試舉一例。自古以來,對愛的渴求,可說是人類社會最深層的欲望,而這種愛在男女之間則展現得尤為明顯??v觀人類社會,愛情最完美的狀態,永遠是對孤獨的完美征服,而漢語詞匯在這方面則尤為關注,許多詞語,在寫到愛情甜蜜時,都強調了兩性之間的和諧關系,如天生一對,天作之合,雙宿雙飛,情投意合,兩情相悅,心有靈犀等,凡此種種,不可勝數。此外還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特色,那就是在這一類成語當中,尤其偏愛以物之和諧來寓人之和諧,譬如“琴瑟之好”,《詩經》首篇《關雎》當中就曾有詩句云:“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時代,便有男子在追求窈窕淑女之際,以琴瑟之合鳴來令戀人心生歡悅,可見這一譬喻很有歷史淵源。后來繼續發展,又有了琴瑟和諧,鸞鳳和鳴,比翼雙飛,喜結連理,花開并蒂等等,樂器之間的相和,鳥類之間的共鳴,花朵之間的連理并蒂,盡出自然,卻又恰到好處,實在叫人喜愛。
關于辭典的知識性,似乎是一種不言而喻的事實,但很多人在閱讀的過程中并不如何覺得趣味,反而只當成一種不得不去完成的任務,有時候還會苦不堪言,多少令人覺得遺憾。其實,閱讀辭典,確實有一種難得的快樂,只是需要一些方式和技巧罷了。
第一種方式,是摘抄筆錄。從頭到尾、穩穩當當地把《現代漢語大辭典》看一遍,把自己原來不認識,或者不了解,或者理解不當的、或者別有趣味的詞語一一挑選出來,并且抄錄到筆記本上,閑暇時拿出來翻閱一下。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知識盲點,尤其在詞語這一方面,譬如我以前總是把“拎清”的“拎”讀成了前鼻音,譬如“奉為圭臬”,我一直都把“臬”字讀成了“高”的音,此外,我以前老是把“危言危行”,理解成危險的言論和行為,其實它原來的意思恰恰相反,是指為人很是正直的。這樣類似的盲點,林林總總,不一而足,所以需要改變。這第一種方式固然最是老土,但卻能夠系統地掃除我們自身所特有的語言盲點,所以就算最是老土,卻也最扎實,每每讓人受益匪淺,很值得去做的。
第二種方式,就是拓展和聯想記憶?;蛘邔⒃~語與歷史連接起來,譬如“再醮”,這一詞語我曾在魯迅的雜文中看到過,這詞的歷史淵源頗有趣味。醮者,常謂之斟酒也,古人斟酒并非無時,而在特定的場合,這里的“醮”特指在新婚夫婦的婚禮上新娘呈給舅姑的那一杯酒,所以“再醮”,不言而喻說的是第二次斟酒,其實隱含著女子再嫁的意義?;蛘吲c現實發生關聯,譬如“猬集”,以刺猬之刺的聚集來形容事情之煩瑣,實在很是形象。人在忙不過來時,可真是“百事猬集,心之憂也”!這樣一來就容易理解記憶了。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漢語本身的特色和我們自身的想象,從而更好地去理解詞語,而且要充分利用以前積累的知識,方能更好地完成的。
第三種方式,是主題閱讀。簡單點說,就是自己擬定一個主題,然后從辭典里尋找類似的詞語進行歸類整理,并且注重詞語本身所含有的歷史文化意蘊。當然,在主題閱讀中歸類方法其實非常多,具體要根據劃定標準而定。譬如,你非常想要總結一下,漢語中跟才情有關的成語,你可以以此為主題,通過查閱《成語大辭典》來進行。然后你會發現,表現人之才氣的成語非常之多,還可以具體分為幾類:第一類,側重于說知識量大的,如: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滿腹經綸,才通二酉(二酉,是指大酉山,小酉山?!肚G州記》稱兩山藏書頗多。指人學識豐富精湛)等;第二類,側重于說才思敏捷的,如:文思泉涌,洋洋灑灑,揮筆立就,出口成章等;第三類,側重于說才思新穎,才能優異的,如:神來之筆,不落窠臼,匠心獨運,自出機杼,桂林一枝(桂花林中德一只花,原為自謙之詞,稱自己只是群才之一。后比喻才能優異,出類拔萃)等等。這樣一來,你對這類詞語就能更好地掌握了當然,主題是非常之多,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展開,相信一定會很有收獲。
第四種方式是個性化閱讀。它是四種方式當中層次級別最高,更多地要根據個人的性格特色來演繹,可能有點難以操作,所以我想把我看到的很不錯的范例跟大家分享一下。張愛玲曾以“道路以目”為題寫了一篇散文,收錄在《流言》里?!暗缆芬阅俊?,本來是行人在道路中相遇,卻因害怕暴政,有所顧忌而只敢以目示意,不敢交談。所以多指政治黑暗暴虐。而在張愛玲的散文里,卻并不是為了批判政治的暴虐,她從一個外國小女孩的中國打扮引起了中國人的各種點評入手開始寫,進而聯想到人類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一種獵奇的心理,從而傳達了一種活在公眾視野當中的淡淡無奈。這一篇文章思緒甚是靈動,自出機杼,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而文筆則一如既往地優美流暢,叫人喜歡。這一方法很值得推薦。
還記得我之前在蘇州實習時,看到小學二年級的小朋友學成語,怎么學的呢?把它畫出來。譬如有一個小朋友這樣畫著:有兩個人拿著話筒在那里唱歌,第一個唱著:“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第二個則唱著“它的名字就叫中國”,然后在前面的標題上寫上:“一唱一和”,這樣的方式用來留給小寶貝們,也是很有趣味的。有些詞語本身就給人一種形象感,有些詞語蘊含著很多故事,如果有心,倒是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一一畫出來的,雖然要費不少心思,但結果肯定也是很令人歡欣雀躍的。
任何一種領悟,都是需要費思量的。在辭典里,文字與文字之間,有著浪漫溫柔的碰撞,而這一切都是默默的,脈脈的。是一種“大美無言”的韻味。我喜歡辭典,不僅是因為,從它這里我感受到了一種純粹的文字的快樂,更是因為,辭典融入了最真實的生活,這里既有理想的美妙和快樂,也有現實的煩難和痛苦,不僅融入了歷史的重量,也有著現實生活的氣味,所以才有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了罷。須是本色,須是當行。
愛辭典,愛生活!